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走进东至县尧渡镇管山村金耳智慧菌房示范基地,技术员朱扣兰轻触菇房外的数字化控制屏,参数瞬间跃动:温度20℃、湿度90%、CO₂浓度800ppm……“金耳娇贵,但有了智能调控,我们环境调控误差率低於3%,一年能出菇10批。”朱扣兰自豪地说。作為“菌中燕窝”,金耳曾因生长环境苛刻难以量產,如今在物联网、5G等技术加持下,东至县攻克工厂化栽培难题,打造出產能全省首位、全国前三的金耳数字工厂。

  產业升级的背后,是技术与模式的深度融合。2023年,管山村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入股,引进金耳数字化智慧工厂种植项目,通过村企共建模式,建设三期数字化金耳產业园。目前一期二期项目已建成投產,预计2025年年底產量可达200万棒,產值2000万元以上,三期金耳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据基地负责人徐晓冬介绍:“通过自研的《金耳菌株DZHSSJE001工厂化栽培方法》专利,攻克了菌种本土化难题,并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机构合作,研发算法动态优化生產模型,掌握六大核心技术赋能,目前,產业园单棒產量提升30%。”

  為进一步扩大辐射效应,基地全力开发模块化金耳种植“方舱”,以集装箱為主体,集成环境智能调控、高效率光伏发电、远程诊断等功能,实现“掌上”全流程管理,并通过“闲置生產+实时科技指导+云服务”模式,辐射带动周边10个村农户合作种植,人均年利润可达5—6万元。“以前种庄稼靠天吃饭,现在家门口的菌房让我收入可观,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管山村村民吴路萍感慨道。

  从车间到餐桌,金耳的价值链不断延伸。“我们推出的金耳即食鲜燉系列、冲泡代餐粉系列等,让‘特色农產品’变身‘养生美食’。”徐晓冬表示,通过锚定“天然、健康、高端”定位,逐步打造国内“黄金天耳”品牌矩阵,线上通过与大型商超、电商平台、餐饮连锁等渠道的深度合作,推动金耳以代理、撮合、销售等综合手段,嫁接优质网红资源,精准触达目标消费群体。线下依托60多个龙工场及特色展馆、320个“大龙到家”社区店,推动金耳產品互展互销,主动提供產销对接服务,扩大市场份额。

  在政策扶持与创新驱动下,东至县食用菌產业实现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增收渠道拓宽,消费者享受到高品质產品。正如尧渡镇管山村党总支书记徐文忠所言:“小菌种撑起了大產业,更托起了老百姓的好日子!”(王超)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