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钱江晚报和杭州邮政联合策划了特别活动“让爱回家”,为回不去的你们专门定制一款充满浓浓爱意的专属明信片。昨天第一款明信片已经出炉。根据读者的建议,我们手绘了打毛衣奶奶的形象,代表“妈妈的温暖”,也是梦里家的温馨。另一头手绘了戴安全帽的小哥,代表的是留守杭州的一员,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

  大家对第一款设计方案,有什么意见?接下来,我们还将推出几款风格多样的明信片设计,欢迎大家继续分享点子和创意!

  “平时,我们都是跟着建筑队走的,哪里有工程,就去哪里。今年都在老小区里转。”高文海说,他的工作就是打打混凝土、砌墙,做各种房屋外立面修修补补的活儿。

  没读过几年书,他就出门打工了。他去过北京、上海、山东等地,跟着工程队做活,也学了不少建筑手艺。连老家的房子都是他自己盖起来的。

  对于这些建筑工人来说,莫大的幸福就是能在家里过个长长的年。“每年11月底,我就能回去,一直过完元宵节才回来。”去年受疫情影响,高文海在家里待了小半年。“心慌呀,着急呀,挣不到钱,还不如出来。”

  辛辛苦苦工作了9个月,他又盼着回去过年。因为疫情反复,政府鼓励大家留杭过年。回家9个小时的硬座,尽管不算山路迢迢,但为了预防疫情,还是不去乘车好。高文海纠结了很久,做出不回家的决定。

  他念叨着:“在我们老家,年货里一定要有腊肉,我媳妇儿做的腊肉特别香,因为家里的猪肉和杭州的不一样。年夜饭的桌上除了各种炒菜,还要有‘四个锅’,放好些个东西。我们家主要是鱼锅、羊肉锅、鸡锅、鱼圆锅。吃了‘四个锅’,才能叫过年。”

  说起老家的吃食,他有说不完的话:“杭州的萝卜,几块钱一斤,我们老家,3毛钱一斤,水嫩嫩的,又脆又甜,好吃得很。”

  “今年家里肯定冷清呀,我80多岁的老父亲,得了肺结核,每天都是我媳妇儿做好饭端到他房间里。我还有两个孙女儿都在老家,我媳妇一个人照顾着。”说起这些,高文海红了眼,“太愧对媳妇了。”

  今年并不是王宏第一次不回家过年,从警以来,两三年回一趟老家,每次也只待三四天,这已经成为他生活的常态。虽然回家少,父母对王宏也很理解,但王宏心中还是感觉对家人有亏欠。说起母亲,王宏印象最深刻的事,便是自己小时候长水痘的时候,“那天早上我全身都起了红红的疙瘩,又疼又痒,跟妈妈说了之后,她就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医院。那时正值冬天,妈妈骑了30分钟才到医院,坐在后座的我感觉寒风刺骨,更何况前座的妈妈了。”

  提起母亲,另一件让王宏印象深刻的,是母亲烹饪的羊肉,有时清炖,有时红烧,老家的水配上老家的羊,那是一种“妈妈的味道”。

  “这么多年在外,不想家是不可能的,前几天还和母亲视频通话了,告诉她今年过年不回去了。我妈很心疼我,让我保重身体。”王宏说道。

  儿子在外好多年了,这些年都没能好好照顾你们,抱歉!即使不能经常回家,我也会多打视频电话给你,多发信息给你。我在这边一切都好,不用担心。

  康宝文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工务段杭州东线桥车间的一名线路工。平时的工作是对杭州东站周围的高铁线路进行维修养护。

  虽然工作地点就在东站旁边,但进入铁路系统工作四年,康宝文几乎没有见过这座高铁站的繁忙时刻。“我们做线路维修养护,只能等高铁末班车后才能上线工作,工作时间往往在凌晨0到4点。”

  “一般回去都是赶在节假日的时候,能在家多待几天。上一次回家是在国庆节,主要在家陪父母,偶尔和一些同学或者发小聚一聚。”

  他算过,算上探亲假,一年回家也就四五次,“去年春节碰到疫情,在家里待十多天,算是时间长的。”

  每次回家,是康宝文最轻松的日子。在家里,就连很普通的白面馒头,吃起来也是那么香。“爷爷奶奶喜欢大锅蒸馒头,每次我回去最爱吃这个。虽然来杭州工作几年,饮食也慢慢适应了,但家里的味道,有一种乡愁在里面,和外面的总归不一样。”

  离开家的日子,25岁的康宝文也特别想念妈妈炒的酸辣土豆丝和爸爸为他准备的香椿炒蛋。“尤其是香椿炒蛋,要知道香椿摘下来是4月前后,每年父亲会把新鲜的香椿放在冰箱里保存好,为的就是让我一回家就能吃上。”

  最近,康宝文对老家的疫情尤为关注。“晋州市与石家庄藁城区相邻,之前爸爸给我打过电话,让我春节尽量不要回来了。”

  康宝文说,打算这几天正式跟父母说,今年春节就留在杭州过了。“我想等过完年后,春天来了,再回家看看父母和爷爷奶奶。另一方面,也抓紧练好技术,保障即将到来的春运。”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