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之战!内循环突然大提速让人无比意外
近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
这相当于同样100万元报价的本国产品和外国产品,本国产品能以80万的价格参与评审,而且,这个20%的扣除是在竞标环节进行的,实际采购仍然是原价,并没有压缩企业的利润。
要知道,2023年全国公共采购总额高达46万亿元,大约相当于2023年全国GDP的近36%,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都要向本国产品倾斜。
一是产品在中国境内生产;二是产品的中国境内生产组件成本达到规定比例要求;三是在满足以上条件外,特定产品的关键组件需在中国境内生产、关键工序需在中国境内完成。
这意味着不管是国企、民企、外企还是混合制企业,只要被认定是在中国国内生产,就能够平等地享受政策。这提醒着在华投资的国外企业:
比如,中国多家行业协会呼吁中企审慎采购美国芯片,表示美国芯片“不再安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在12月9日对英伟达依法开展立案调查。
与此同时,在涉及外循环的进出口上,11月15日,中国果断动手,直接取消或降低了一批商品的出口退税。
根据中信证券测算,此次调整减少的出口退税支出约为1278亿,占2023年我国外贸企业全部出口退税规模的7.1%,主要针对光伏、电池等重点行业。
第三个重大的信号,是加工资、涨收入、强保障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提振的“国之大事”。
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对比2023年“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表述,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明显升温。
而为了提速内循环,近期国家还有一系列开放动作: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在医疗等领域进一步开放外资准入、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实现全部“清零”......
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把外国的钱和人留在中国,把外部资源转化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资本,促进国内大循环。
经济学家、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一个经济体如果外贸依存度超过60%,就属于外循环为主;反之低于40%,就是内循环为主。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曾经高达71%,此后一路走低,到2016年首次降到40%以下。去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仅为33%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