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整整100年前,瞿秋白最早将这首歌的歌名译为《国际歌》,并在中国最早公开传唱《国际歌》。1923年夏,瞿秋白的译本刊载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上。同在这一年,恽代英、张太雷等创办并编辑如今的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杂志。

  百年之后,一部电影又将既同乡又同学的3位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联系在一起。23日,《觅渡》主创人员携影片走进上海大学。因为这座由中共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也是1920年代瞿老师、恽老师、张老师曾经执教的地方。他们说过,“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

  影片的第一幕背景,就是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因病留在江西坚持打游击,时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瞿秋白被捕后被押解到福建长汀,当年6月18日从容就义,时年仅36岁。于是,《觅渡》倒序开场,以瞿秋白在狱中的回忆作为主线,再现了他与之前先后牺牲的张太雷、恽代英“常州三杰”的历史交集。

  常州三杰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马岚表示,将“三杰”故事放在同一部影片中讲述,还是第一次,可谓一片写“三杰”。关于片名,正是取“觅渡、觅渡,渡何处”之意。那个觉醒年代,这三位怀揣革命理想的青年人,先后来到上海大学任教并传播火种,寻觅通往新世界的“渡口”,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找到了确定的事业。

  瞿秋白担任了上海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期望上大能成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并身体力行将社会学系发展为上大的支柱学科。作为第一个向国内系统介绍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他最早将苏俄文学介绍到中国。他还创作了第一首无产阶级歌曲《赤潮曲》,主持创办了党的第一份机关日报《热血日报》。每逢他讲课,就连教室外的走廊都挤满了人,老师也愿意坐在台下当回学生。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在校观影的瞿秋白亲属代表王海,也是上海大学中文系1993届校友,他希望《觅渡》成为长尾传记电影,放映得更为长远。当天,他也与主创团队中导演宁敬武、主演宋洋,以及常州三杰纪念馆馆方代表成为上海大学秋白书院校外导师。

  青春与激情,热血与信仰,全片梦回老校。又如恽代英(1895—1931),从教上大期间,讲授国内政治、国际问题等课程,讲课观点明确,论证充足,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深受同学欢迎。他白天在上大教书,晚上编辑《中国青年》和撰写文章,陆续在该刊上发表160多篇文章和通讯,以丰富的学识、卓越的口才教育和影响了一代新青年。

  而张太雷(1898—1927),1923年在上海大学当过短期的教员,随后去苏联考察,并于1924年夏天再度回到上海大学任教。在讲完英文课程之余,经常结合中国现实,谈一些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造问题,分析帝国主义如何利用封建军阀瓜分中国的现状。

  身为团中央宣传部长,恽代英的名作《怎样才是好人》1923年刊发在《中国青年》创刊号上。当影片在校园放映,常州三杰纪念馆副馆长唐茹玉向师生观众援引了恽代英的“好人之问”,为“好人”设立了3个标准:“第一,好人是有操守的;第二,好人是有作为的;第三,好人是要能为社会谋福利的。”文末,他发问:你愿意做一个好人吗?这,等着当代青年作答。

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