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国家统计局10月31日发布了2023年10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数据显示,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降至收缩区间。当月制造业PMI景气水平有所回落,受哪些因素影响?预计后续指数走势如何?来听听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的解读。

  10月制造业PMI受季节性因素拖累庞溟: 10月份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相比9月份下降0.7个百分点至49.5%。制造业PMI回落到收缩区间,说明制造业景气水平尚未保持在环比稳定增长和扩张的趋势,经济向上向好和持续恢复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

  但是,对数据应当进行深入拆解和客观研判。从生产端来看,10月份制造业PMI生产指数为50.9%,比9月份下降1.8个百分点,仍高于荣枯分界线,显示制造业企业生产景气水平保持扩张态势。其中,农副食品加工、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指数均高于55%,说明这些行业的生产继续保持较快扩张速度。

  10月份制造业PMI的不及预期,更多地是在季节性因素影响下,受到需求端数据——特别是消费品需求和基础原材料行业需求——下行的拖累。从需求端来看,10月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49.5%,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8%,在手订单指数为44.2%,相比9月份分别下降1个、1个和1.1个百分点,各项需求端数据都在收缩甚至加速收缩,说明国内外市场的增量需求和存量需求均面对一定压力。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高耗能行业中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也都超过六成。

  历史数据显示,在季节性因素影响下,10月份制造业PMI一般来说相比9月份大概率会有所下行,自2017年以来每年10月份制造业PMI相比9月份都更低。以2022年为例,10月份制造业PMI相比9月份就下降了0.9个百分点至49.2%。不过,今年10月份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2.2%和51.8%,继续保持较高景气度,说明重点行业市场需求持续恢复。

  应继续保持对供需两端的政策支持庞溟:总的来说,数据非常好地反映了统计局对三季度经济表现的结论“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说明步入十月份后这些挑战依然存在。考虑到四季度会更多地受到季节性因素和外需不确定性的影响,应不遗余力地继续保持对供需两端的政策支持与呵护,立足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着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确保已出台政策落实显效。

  11月非制造业指数有望由降转升王青:10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5%,较上月回落2.7个百分点,降幅超季节性回落水平,但继续处于较高扩张区间。我们分析认为,不排除与当月基建施工节奏出现短期波动有关。另外,10月房地产投资仍处于较大幅度负增长状态,也会对建筑业景气水平形成一定拖累。

  往前看,考虑到10月财政政策防风险、补短板、稳增长力度显着加大,这包括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大规模发行,加发1万亿国债措施出台,我们认为这会巩固当前仍处偏高水平的市场预期,有助于在四季度保持经济复苏转强势头。加之伴随季节性影响因素消退,11月制造业PMI指数和非制造业PMI指数都有望由降转升。

  服务业将继续在经济复苏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王青:10月服务业PMI指数为50.1%,低于上月0.8个百分点,除因环比基数偏高外,主要源于季节性波动。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批发业和金融业景气程度下行是主要拖累,符合历史波动规律:从批发业来看,企业一般会在三季度末为国庆假期需求集中备货,相关需求集中释放后,10月份会有短暂回调;从金融业来看,也存在季度末相关活动集中释放后,下个月出现短暂回调的特点。因此,后期服务业PMI指数有望回升,将继续在经济复苏过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宏观经济恢复态势尚不稳固董希淼: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连升四个月后首次出现下降且降至收缩区间,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下降。10月份PMI回落虽然有季节性因素,但主要表明,我国宏观经济恢复的态势并不稳固,景气水平有所回落。从金融数据看,9月人民币贷款增长不及预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仍在恢复之中,有效融资需求有待进一步提振。下一步,应全面落实好前期政策组合拳,并继续采取有力措施,更好地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持续激发有效融资需求,进一步巩固经济恢复向好的基础。

  应推动多项政策协调发力董希淼:作为少数几个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国货币政策近年来虽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稳健的基调保持不变,未实施“大水漫灌”等宽松手段,因此货币政策仍然具有加大实施力度的空间。10月13—1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第48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会议上表示:下一步,要持续用力、乘势而上,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加快经济良性循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这样的表态比较积极,将有力地引导市场预期,也表明货币政策将更精准有力。

  在今年两次全面降准和调降政策利率之后,下一步可继续推动政策利率适度下行,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5—10个基点,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除了总量工具之外,下一步应更好地发挥好结构性工具作用。目前我国共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17个,在支持小微民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方面,结构性工具的使用仍有不小空间。如有需要,还可以创设新的结构性工具。今年四季度,无论是降准还是降息,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还要加强政策协调,更好地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应综合用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让各类政策更加协调,协同发力,使政策效用更加明显。特别是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有力,发挥在稳增长、促消费、防风险中的主要作用。

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