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互联网时代内容激增,已经把我们的注意力变成了一种稀有商品。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我们都被信息轰炸。然而,这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

  今年早些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劝告大家重新获得注意力,夺回自己注意力的控制权,选择更好的信息来源,不要成为互联网的奴隶。

  在这篇文章中,我的一个建议是,放弃像社交媒体和花边新闻这样的短内容,转而选择像书籍和播客这样的长内容,或者其他一些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的内容。

  在此前那篇文章发表后,许多人发邮件询问我应该读什么书。老实说,读任何一本书都比漫无目的地刷社交媒体要好。不过,我还是挑选出了九本特别的书籍,不仅能帮助你重新集中注意力,还能在这个过程中让你更加了解这个世界。

  我在读赫拉利的《未来简史》(Homo Deus)时,看到这本书引用了塞萨尔·伊达尔戈的《信息为何增长》,用来解释赫拉利所说的“数据主义”(Data-ism):围绕大数据和全球连通性产生的一种新的“准宗教”。

  伊达尔戈从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始:在一个由熵决定的宇宙中,秩序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呢?又是怎样有序产生指数型增长的呢?人们可以把生命本身看作是在无生命的、随机物质的浩瀚海洋中,出现的一种自我指导的秩序。那么,这种秩序从何而来呢?

  伊达尔戈很早就指出,在已知的宇宙中,地球是唯一一个信息既繁荣又快速扩张的地方。我们相当于一个有序的黑洞,这是一种罕见的现象,信息接近无穷大,而秩序也似乎无止境地扩张。

  本书的后半部分着眼于计算世界各地的信息和处理能力,并试图根据不同社会中存在的信息量,来解释全球经济动态。这是很有野心的,虽然书中的内容并不总是站得住脚,但是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读过的最吸引人的书籍之一。

  《大灭绝时代》是我去年读的最后一本书,也是最令我吃惊的一本书。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我想了解更多关于气候变化的细节和影响。这本书还获得了普利策奖,所以应该不错。在读完书之后,我竟然意外地更加理解了生命的历史,而且对于我们作为人类在历史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纵观地球的历史,有五次“大灭绝”。这些大灭绝在很短的时间内导致地球上50%到90%的物种死亡。最着名的大灭绝是小行星导致的恐龙灭绝(以及几乎所有其他物种)。

  本书认为,从地质学的时间尺度来看,人类可以说造成了第六次大灭绝的,而且是第一次有单一物种造成这样的灾难。

  这不仅仅是气候变化的问题。显然,物种、细菌和真菌的全球传播对当地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人类对海洋的影响可能与气温上升或森林消失一样具有灾难性,甚至更严重。

  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对生命的多样性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一直都知道地球上有很多植物和动物,但一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地球上存在的生物多样性的程度,与宇宙的大小或原子的复杂性一样令人惊奇。我在学校的生物课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所以这本书刷新了我的认知,告诉我为什么人类应该关心这些东西。

  我不知道这本书是否改变了我的习惯或行为,但确实让我开始认真思考了。我觉得我正在为自己慢慢建立一种新的道德观,最终会渗透到新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中去,时刻谨记,生命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复杂形式,必须加以悉心照料。

  《大转向》开始时节奏有点慢,很难看出它的发展方向,但结果却是不可思议的。我不会剧透,只能说,中世纪意大利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抄写员,对古罗马哲学文本充满热情,这是文艺复兴发生的唯一原因。

  “1417年1月,猎书人波焦·布拉乔利尼从一个偏僻修道院尘封的书架上,取下一份年代极其久远的抄本,无意间唤醒了一部湮没长达千年的作品:卢克莱修(Lucretius)的《物性论》(On The Nature of Things)。”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大转向》中讲述了这个引人入胜、却鲜为人知的文艺复兴时期冒险故事。卢克莱修是一位生活在公元前50年左右的罗马诗人和哲学家,《物性论》流传了1500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因为天主教会在罗马帝国时期禁止了这部作品,并烧毁了所有已知的文本副本(至少他们是这么认为的)。文字里的内容和有人发现这本书的事实一样引人注目。我们可以这么说,卢克莱修早在公元前50年,就把我们今天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原子、进化论、地球是圆的,等等),表述成了显而易见的真理。

  除了故事本身令人难以置信之外,《大转向》最让人震惊的是意识到罗马帝国的灭亡在知识上和经济上是一种多么沉重的惩罚。我一直认为,基督教或多或少对人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在,我不那么确定了。人们称欧洲中世纪为“黑暗时代”(The Dark Ages)是有原因的,因为古代的主要思想家和学者几乎完全消失了,西方世界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低,暴力越来越多。欧洲文明又花了1500年的时间才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这里的一个教训是,历史不是直线前进的,事情并不总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事实上,社会很容易分崩离析,变得更糟。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事情总是会变得更好,因为这就是过去几个世纪所发生的事情。但是,西方文明走过一条持续了1500年的弯路,没有人敢说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

  欧内斯特·贝克尔是我一直以来最喜欢的书籍之一《拒绝死亡》(The Denial of Death)的作者,而《远离邪恶》是他死于癌症前完成一半的作品。欧内斯特·贝克尔的妻子整理了他的笔记,并在不久之后将其出版。

  《拒绝死亡》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认为所有的个人动机、意义和目的,都源于对死亡现实的回避。我们对自己的死亡感到恐惧,所以建立了一个“永生计划”来暂时说服自己将永远存在。

  《远离邪恶》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并将其应用于整个文化之中。很多我们认为是文化和宗教的东西,只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做法,帮助人们逃避“生活无意义”的现实。

  这听起来很悲凉,但事实就是这样。贝克尔认为,当考虑到人们实际上是为自己内心的不朽感而战时,战争、大规模暴力、偏见、偏执等就都变得合理了。

  今年夏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关于西方自由主义的讨论,像这样的讨论我通常尽量不参与其中。但后来,我又在其他一些地方看到了类似的讨论,所以想到了这本书。

  卢斯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贝克尔的观点,他证明了民主和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在人类历史上几乎不存在。虽然我们经常想当然地认为,所有人类的进步都会自然而然地追随西欧文化的解放进程,但没有什么能保证这一点。据我们所知,过去的200-300年就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反常的插曲。

  虽然我认为尤瓦尔·诺亚·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比他之前的《人类简史》要弱得多,但我听说《人类简史》花了他将近十年的时间才完成,而《未来简史》在两年后才出现,这表明要么是他匆匆完成了这本书,要么表明这本书确实包含了一些《人类简史》里没有的重要内容。

  我离题了,不过书中有一个部分确实让整本书值得一看。赫拉利的观点是,人类社会是围绕“神话”构建的。不仅仅是宗教神话,金钱也是神话,政府也是神话,公司也是神话,法律体系也是神话。这些东西是我们所有人都相信的神话,因为其有助于组织更大的社会群体。

  对我来说,《未来简史》的亮点并不全是未来主义的东西。这些未来主义的东西对我来说并不新鲜,对我来说新鲜的是他对人文主义的批评。

  对赫拉利来说,人文主义只是另一个神话,一种“世俗宗教”的形式,其基础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自由和尽可能少的痛苦。

  赫拉利指出,人文主义价值观在给世界带来惊人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旧宗教所没有的缺陷和问题。一种是存在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于,你认为自己要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负责。另一种是对个人主义的高估,认为以自己的名义行事总是更好。还有一个是隐含的信念,即认为更大的自由等于更大的幸福。

  本书的主要结论是:a)过去400多年来西方哲学的伟大成功,在人类文明的宏伟计划中是一个脆弱的反常现象;b)我们实际上可能最终站在历史失败的一方。这让我思考:我们自己的人文主义宗教的盲点可能是什么?一个更有效的宗教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瑞恩·霍利德是我的好朋友,我读过他所有的书,并且知道我们的粉丝群有很多重迭。他最出名的是斯多葛学派的作品,但《阴谋》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这本书值得关注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我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瑞恩一直是个好作家,但《阴谋》这本书尤其引人入胜。我两天就看完了,并且爱不释手,从头到尾都很吸引人。

  我认为这本书值得关注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面有很多微妙的“暗流”,比如“是什么让一个法律案件变得公平?名人应该受到法律的区别对待吗?媒体公司呢?亿万富翁呢?阴谋总是坏的或者错的吗?在公众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阴谋就一定是邪恶的吗?”

  我很确定这是瑞恩迄今为止销量较低的书之一,但奇怪的是,《阴谋》获得的媒体关注,远远超过他的其他作品。无论如何,就像这本书所展示的那样,媒体上的成功与真正的成功是不一样的。有深度的东西不一定受欢迎,道德上正确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受欢迎的。这是一本我时常会想起的书籍,并希望有一天它会得到应有的关注。

  古里没有像往常那样歇斯底里地谈论心理健康和假新闻问题,而是从更广泛、更深刻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社交媒体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还改变了社会本身的非正式结构。它改变了我们对“可信度”的看法,挑战了权威的等级制度。虽然这些听起来像是一件好事,但古里指出,这些变化在许多方面会破坏社会和政治的稳定性。

  古里主要担心的是,社交媒体似乎在整个社会中推动了一股政治虚无主义的浪潮,产生了很多社会运动,这些运动擅长“破坏”,却对“建造”完全不感兴趣。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理论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历史”,从史前非洲的鼓声信号讲到今天的互联网和手机。虽然爱因斯坦是20世纪的科学名人,但真正彻底重塑世界的是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的信息理论。信息如今变得无处不在,我们甚至不再能意识到它的存在。

  如果你喜欢科学史,如果你想从技术的角度更多地了解“世界是如何变成当今这个样子的”,那么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