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暑孺蹬掩态这样理解正确吗?
1969年9月2日,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实验室诞生时,仅可以完成两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当时仅局限于美国国防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网络的普及。
1978 年 1 月,芝加哥迎来了又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IBM 系统工程师 Ward Christensen 在家门口铲了 2 个小时的雪,最终放弃了上班的念头。他给自己的朋友 Randy Suess 打了通电话,聊到了一个主意:何不在计算机上建立一个资讯共享的空间?
Christensen 和 Suess 同属一个名叫“芝加哥地区电脑爱好者小组”(CACHE)的俱乐部,平时会一起交流搭建私人计算机的心得。俱乐部成员经常把一些资料钉在一块软木板上,形成一个布告栏,用以分享信息。Christensen 和 Suess 的设想就是把这个实体布告栏搬到电脑上。
为此,他们忙活了几个星期,终于在 2 月 16 日上线了CBBS——“计算机电子布告栏”。它的设计颇为原始:信息存放在一台主机内,俱乐部成员需要通过调制解调器呼叫主机,借助 Christensen 发明的文件传输协议,获得主机上的内容,或者上传新的内容。主机每次只能与一台调制解调器连接,只有一名用户“挂断”后,另一名用户才能接入系统。
要知道,那是一个没有微软、没有苹果电脑、没有万维网、没有 MS-DOS 系统的年代。计算机主要被大公司应用于专业领域,而非为私人信息的共享而设计。CBBS 的意义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观念和模式上的,它完美体现了早期计算机社群的“共享”精神。
据估计,1978 到 2004 年,世界上先后出现过超过 10 万个 BBS。后期的 BBS 不再只是计算机爱好者的自娱自乐,而拓展至粉丝组织、亚文化社群、职业群体等等,并在医疗领域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随着计算机使用门槛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 BBS 找到自己感兴趣或急需的资讯。
随着1977年电子邮件行网络应用的日趋成熟,主机数目已突破100台,Internet变得越来越现实和普及。而正是这两位芝加哥计算机专家Ward Christiansen和Randy Seuss迅速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在1978年1月,Ward Christensen和Randy Seuss开发了一个小小的计算机通信系统,该系统由Christensen开发软件,Seuss组装硬件。2月16日,他们的系统完成了,命名为Computerized Bulletin Board System(CBBS)。当时的CBBS运行在一台Intel 8080计算机上,用改装的强力电源供电,同时外加几个风扇来散热。存储系统采用两个8英寸软盘,每个243K。
在那个没有“软件”交换的时代,许多人从零开始编写自己的BBS软件,Christensen和Seuss的CBBS,其实就是最早走向“信息高速公路”的BBS系统。1978年,大多数拥有调制解调器的人,CBBS是他们唯一能拨入的网络。CBBS点燃了电子通讯技术革命的导火线,虚拟布告牌系统从此风靡世界。直到90年代初,具有丰富图形界面的统出现,CBBS的爱好者们才开始转向WWW形式的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