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紧盯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招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围绕量子科技、下一代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新兴赛道和未来产业,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图为中电信量子集团发布的全国单台比特数最多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天衍504”。 科技日报记者 洪敬谱摄

  2024年12月8日,合肥量子计算与数据医学研究院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这是我国首个量子计算与数据医学研究院。

  2009年,在国家鼓励成果转化的背景下,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盾量子”)在合肥高新区应运而生。该公司的成立,拉开了合肥高新区乃至安徽省发展量子产业的大幕。

  彼时,量子信息产业尚属“无人区”,大众对于量子技术还很陌生,合肥高新区在国内率先探索量子科技产业化,并前瞻布局这一未来产业赛道。以国盾量子为起点,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陆续在合肥高新区扬帆起航。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一大批前沿科技成果在合肥高新区诞生。

  2023年,合肥高新区成功引进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信量子集团”),彰显合肥高新区深耕量子产业的决心。

  中电信量子集团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推进量子通信产业化,先后推出20多项量子科技产品,应用范围涵盖政务、应急、工业、金融等多个领域,构建了“DICT+量子”全场景能力体系。“我们计划招募百余家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构建量子产业生态,加快量子科技与产业中心的建设。”中电信量子集团董事长吕品介绍。

  15年来,合肥高新区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平台,联合产学研多方力量,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实现从“0到1再到N”的跨越式发展,呈现出与世界领先水平整体并跑、部分领跑的态势。

  为了抢占人工智能这一新兴赛道,合肥高新区将培育龙头企业作为首要任务。创建于1999年的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大讯飞”),已从一个学生创业团队成长为摘得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全球冠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人工智能企业。

  这背后,离不开合肥高新区的“管家式”服务,“扶早、扶小、扶硬科技”的科创环境,以及研发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的配套加持。科大讯飞逐渐走出一条从智能语音到认知智能的自主研发道路,公司推出的讯飞星火大模型,对标国际一流,正在赋能千行百业。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人工智能产业逐渐聚势成群。2013年,合肥高新区以科大讯飞为核心,成立国内首个专注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带动一大批人工智能企业聚集发展。如今,中国声谷汇聚了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等10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推动合肥高新区逐渐形成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链集群式发展格局。这里已成功研发出2000余款软硬件产品,上市了100多款首台套重大装备和首版次软件,智慧办公、智慧医疗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众多高端智能产品走向世界舞台。

  为抢占通用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2023年10月,安徽省发布了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及相关政策。随后,合肥高新区也发布了推动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规划及政策,明确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通用人工智能领先园区。

  2024年12月28日,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启动活动在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安徽省内首个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创新生态空间启动。安徽省科技厅厅长赵明在启动仪式上说,安徽人工智能产业先导区从谋划到正式启动,带动众多优质的人工智能项目和服务资源加速聚集聚合,已接入算力数据、模型开发、场景创新等六大类25项关键服务能力。

  如今,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创新平台、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下,合肥高新区正在下一代人工智能赛道上阔步前行。

  当前,以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为代表的空天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争相竞逐的万亿级“蓝海”。合肥高新区同样在加速布局这一赛道。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电科三十八所”)是位于合肥高新区的重要科研机构。2020年12月,由该所参与研制的国内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发射升空,并在当月实现了我国首颗商业SAR卫星的高质量成像。

  “海丝一号”并不孤单,在浩瀚太空中,与合肥高新区相关的卫星还有很多:“巢湖一号”作为“天仙星座”首发星,于2022年2月成功发射入轨;2023年9月,“合肥高新一号”成功发射;由深空探测实验室牵头研制的“天都一号”“天都二号”于2024年3月成功发射,为架设地月“鹊桥网络”提供先期技术验证……筑梦九天,合肥高新区从未停歇前进的脚步。

  近年来,随着中科星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科星图气象生态全国民用总部、中科卫星空天信息产业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合肥高新区空天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尤其是深空探测实验室的成立,为合肥高新区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2022年2月,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在合肥高新区揭牌。深空探测实验室以国家重大工程任务为牵引,梳理出十大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推动深空能源动力、深空智能控制、深空测控通信等前沿技术工程化、产业化进程。

  刚刚成立的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将以深空探测实验室为引领,聚焦产业发展,通过融合思路促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示范田”和“主战场”,为深空探测事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合肥高新区依托中国电科三十八所、深空探测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在空天信息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并逐步完善整个产业体系。一道道“星”光汇聚于合肥高新区这片热土,形成一个个未来产业新赛道,成为点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接下来,合肥高新区将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领域,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赛道上逐梦未来。”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团队成立于2000年,旨在面向公众传播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在当前的极寒天气下,机器狗更灵活、可携带更多仪器,巡检质效显着提高,让赛事电力保供更安心。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现行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减税降费及退税达26293亿元,助力我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独脚金是寄生在高粱上的一种植物,能导致高粱减产甚至死亡。近日,我国科学家首次从高粱中发现两个关键基因,敲除后,高粱对独脚金的抗性显着提高。

  基于AI大模型及领域数据资源,构建基于PC端和手机端应用的科特派数字人“小科”,为用户提供随时在线小时全天候资源对接,全方位服务于北京城市科技创新与管理。

  新时代以来,我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力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新年伊始,DeepSeek成为“热词”,其在各领域的应用也引发思考和讨论。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新科研范式随之到来,对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急迫的要求。

  从个性化的珠宝饰品到复杂的航空零部件,3D打印展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应用潜力。然而,科技的探索永无止境,一种比3D打印更具突破性的技术——4D打印,正悄然兴起。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更是经济财富、社会财富。

  2025年,空天院合成孔径雷达科研团队将继续研制8颗“女娲星座”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届时“女娲星座”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对地观测能力将大幅提升。

  这并不是一辆普通的复古电车,而是一部使用了16K全息数字技术、AI技术与四轴动感震动系统的数字电车。

  通过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圈,让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得以兼顾,天目山保护区的实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月6日晚,“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气动外形优化是航空设计中的核心技术,可以提升燃油效率、降低阻力,提高飞行器性能。该几何引擎无需庞大的数据集或繁琐的超参数调整,大幅降低了开展气动优化的复杂度和成本。

  最近,原子能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650毫米直径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收获约52吨玻璃固化体,高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高放废物”)可被“封印”其中。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