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在澎湃致电官方客服后,据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此次投诉,工作人员已联系相关员工,将加强培训、监督。

  而这样的说法显然无法服众,不禁让网友再次想起2022年初时屈臣氏在该方面的做法。据资料显示,2022年初,屈臣氏线分钱面膜”促销活动翻车,其主播在直播间辱骂消费者,一度把屈臣氏推向风口浪尖,全网都在等待屈臣氏的一个解释,可事后屈臣氏虽然致歉,但回应太晚,且果断甩锅,称该主播为第三方工作人员,以至于网友并不买账。只是由于屈臣氏已然做出弥补行为,该事件唯有不了了之。

  彼时网友表示,希望屈臣氏历经此事,能真正做到自己所说的“以顾客为中心”。但如今看来,似乎屈臣氏在经过这近一年半后,对待顾客的方式反而在倒退,虽说线上模式对于现在的屈臣氏相当重要,但手段有些过激。

  据悉,近年来,屈臣氏在不断搭建数字化O+O生态。公开资料显示,该生态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包括企业微信、社群、CRM系统,联通消费者,且在这个联通的信息高速公路上,跟消费者产生各种各样的互动,包括线下服务预约、体验、线上活动、产品推荐等。

  其成绩也相当亮眼,在屈臣氏云店上线亿销售额。当时都认为屈臣氏将打起一场翻身仗,但事实却是,现下已然很少有人提及屈臣氏这一新零售模式。

  或许这也是线下门店急于拉新、加企业微信的原因所在,要说屈臣氏官方不知情,可能真假参半,但官方会给门店设立拉新KPI却是极有可能。

  回想屈臣氏曾经的巅峰时刻。在掌舵人李嘉诚的带领下,2005-2015年里,屈臣氏联手万达集团、中粮置业这两大商业地产巨头,一举创下平均每年新增200家门店的成绩。

  彼时的“屈臣氏速度”也让整个中国零售市场为之侧目。同时,屈臣氏还将其标准化的陈列、运营、采购、服务等复制至全国门店,逐渐走上“全球第一大的化妆品零售商”之位。

  时至2015年,屈臣氏中国已然站在巅峰,当年销售额同比增长6%至217.13亿港元,EBITDA同比大增14%至47.56亿港元,毛利率也达14%。

  可在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发布的2022年财报中,却赫然发现,其销售额为175.79亿港元,同比下降23%,这一数据不仅低于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2020年,甚至比2015年还低出41.34亿港元。同时,屈臣氏EBITDA录得10.9亿港元,同比下降59%,比2015年缩减约4.4倍,毛利率也从2017年的17%,一路下滑至1%。

  而且据公开报道,一直在内地市场跑马圈地的屈臣氏,自去年起也暂停了扩张步伐,罕见地关闭了343家店,几乎“一天关闭一家店”。此举也被业内视作,屈臣氏是为了提升单店业绩的“断腕自救”,但效果并不显着。据财报显示,去年屈臣氏单店销售额仍仅录得4.58百万港元(约合人民币401万),比2021年下滑15.96%。

  可惜,在大量美妆“新物种”的冲击下,属于屈臣氏一类的本土美妆零售显然生存空间狭窄。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国内新型美妆集合店市场规模为14.1亿元,占整体美妆集合店市场规模2.9%。预计到2026年,新型美妆集合店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42.2亿元。

  不过,凭借庞大的线下店面,其实屈臣氏距离撤退仍有很长一段距离,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后疫情时代,能够让消费者‘所见即所得’的实体零售,还会迎来新的增长”。

  若是屈臣氏当真能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未必不能抓住红利,但显然强制拉新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