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各界在南京举行“铭记历史、珍爱和平——2023年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新书发布会”,推介近年来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和国家公祭主题的10余本新增出版物,表达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共同心声。

  本次新书发布会推出的《时间证人》,收录了南京籍摄影艺术家速加拍摄的马鸿祥、马秀英、王恒、濮业良、马继武等8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肖像、证言,以及摄影手记。随着时间流逝,幸存者日渐凋零。2016年,应纪念馆邀请,速加走近幸存者群体,开始了长达5年的拍摄历程,用镜头捕捉记录了86位幸存者的珍贵影像,并写下摄影手记。

  翻开该书,第一位记录的是幸存者马鸿祥(1921.10.18-2020.8.19),他的眼中饱含泪水。一旁的摄影手记写道:“2020年7月的最后一天,马鸿祥在南京的一家老年公寓里提前庆祝了自己的100岁生日。马鸿祥捧着好大一束花,95岁的老伴、儿女们和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全都陪在他身边,鲜花、寿桃、蛋糕摆了一桌子,马鸿祥和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了顿午饭。那天,老人脸上一直挂着笑:‘我现在生活很好,我今天特别开心。’19天后,老人与世长辞。”一页页翻开,一位位幸存者的照片、证言历历在目,每一次翻阅,都仿佛与这些幸存者对话,好似一次对历史的回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黎介绍,该书特邀着名艺术家速泰熙做全书设计。他以影像和文字建立阅读的简约秩序,以黑白灰的字体明度构筑了素朴的阅读层次,以克制的图像尺幅和书页留白,在悲愤和希望之间保持艺术的平衡,以幸存者指纹和幸存者后代的书法凸显史证的鲜活和时间的痕迹。书名“时间证人”为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题字。幸存者艾义英之子黄兴华为每位幸存者题写姓名。

  截至目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8位。与时间赛跑,及时记录这些“时间证人”的珍贵影像迫在眉睫。“我们不仅可以从幸存者肖像感受岁月沧桑,进而让人联想到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以及几代中国人为保家卫国、捍卫和平所做的不懈努力。从文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侵略者的凶残和战争的残酷,更可以看到不屈的中国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怀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精神。”李黎说。

  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拉贝日记》(青少版),以1997年《拉贝日记》单行本为基础,以全新的思路,从深度和广度去挖掘《拉贝日记》的内涵。在内容上,对暴行的篇幅作了压缩,增添了拉贝手绘图、大幅历史图片、译者导读及延伸注释,增强了知识性,提升了阅读亲近感;在形式上,每本书配备专属书签,版式设计新颖,字体疏朗易读,舒适护眼,更适宜青少年阅读。

  《拉贝日记》的编辑从50后到60后再到90后,一代代人一本本书,历史就这样在字里行间被记录下来,被传播,被铭记。“我们出版工作者其实以图书出版为武器,坚决捍卫历史,保卫和平。”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戴亦梁告诉记者,“图书的出版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一代能够读到《拉贝日记》,读懂《拉贝日记》,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国家公祭日。那天,有位作家看到纪念馆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张海报——两个孩子,一个在1937年,一个在2017年,隔时空相望。这幅绘画作品深刻地印刻在她心上,由此定下了故事的梗概:“写两个同名同姓同龄的儿童,在1937和2017的不同经历,人物的名字定为‘宁生’。”她就是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英语教师、热播剧《乔家的儿女》编剧、作者杨筱艳,也是新书《宁生 宁生》的作者。

  杨筱艳以求真的态度,和吉林美术出版社编辑们多次来到南京,跑遍书中所提及的所有地点,核实路线,梳理史实,让故事更流畅,同时兼顾儿童读者的阅读心理,今年9月,美编和插画家再度来纪念馆参观,确认当年事件细节和百姓着装,最终数易其稿,以图文形式讲述历史和现实的对话。杨筱艳向记者展示了该书的封面设计——在繁花似锦的挹江门前,两个时空的孩子最终相见。天空中和平鸽自由翱翔,仿佛告诉读者,一切苦难终将结束,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那样令人动容。

  既是作家,又是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的后人,这样的多重身份让杨筱艳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向下一代传播历史真相的职责。为了写好这本书,杨筱艳做了近十年的史料研究。“尽管历史真相非常残酷,但我觉得历史教育应该纳入教育的重要一环,所以我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先了解这是一个故事,然后我们再去读这个书,然后再去接触真正的历史。”杨筱艳说。

  此外,这次新书发布会推出的《国家公祭·解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资料集⑩》收录了2022年国家公祭仪式和教育活动相关报道,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新书发布会上,还推出了两本历史基础研究类出版物,体现史料收集整理和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拉贝日记——敌机飞临南京》(全译本)是南京大屠杀史料整理的最新成果,是迄今为止内容最全的《拉贝日记》中文版。

  《敌机飞临南京》是约翰·拉贝于1937年9月21日—1938年2月26日5个多月时间在南京期间所记的日记和收集的资料,共6卷8册,1770面。此次出版的《拉贝日记——敌机飞临南京》(全译本)为中央档案馆馆藏《拉贝日记》德文影印版的中文译本,为国家档案局编,智库“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出品。与1997年出版的《拉贝日记》中文版相比,《拉贝日记——敌机飞临南京》(全译本)新增了拉贝收集的世界各国关于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新闻报道,拉贝回国后向德国政府呈送的关于南京沦陷的报告等日记内容,修订了原译本中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并增加注释,便于读者理解。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新版是东京审判史料研究的最新成果,对揭示南京大屠杀的法律定论具有重要意义。该书根据判决书英文原件,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原上海外文学会会长叶兴国翻译,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东京审判中国法官梅汝璈之女梅小侃审校。

  与之前出版的节译本和补译本相比,新版的内容更为全面,译文更加准确。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首席专家程兆奇介绍,《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是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近代侵略亚洲的盖棺论定,对日本侵略的定性,具有不可动摇的意义。“在浩瀚的东京审判文献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近五万页(英文版)的庭审记录,而其中最重要的精华,称得上核心的核心,便是庭审的总结《判决书》。”程兆奇说,最早的《判决书》中译本出版于1953年,这也是法庭文献之外全球首个《判决书》的译本。

  此次出版由叶兴国翻译、梅小侃审校,堪称珠联璧合,不仅为中文世界提供了《判决书》这一重要法律、历史文献的最好的中文本,而且在比勘略有异同的英、日两个法庭官方文本的基础上,成就了一个超越“翻译”意义的校本,是一本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今年出版中文刊3期,英文刊、日文刊、法文刊各1期,在新书发布会上集中亮相。该刊海外发行范围涵盖美国、英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高校和研究机构,杂志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今年,该刊再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IMI综合评价”新刊入库期刊,年内9篇论文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学术期刊转载,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

  《南京大屠杀史》(阿尔巴尼亚文版),由阿尔巴尼亚当地出版社出版,体现了南京大屠杀史学术研究着作的最新外译成果。本书由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张宪文主编,是2020年“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加之此前已出版的英文、希伯来文、波兰文、韩文、印地文、西班牙文、哈萨克文等,目前已形成8个语种海外传播矩阵,让西方社会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

  《战争意味着什么:日本在中国的暴行》为“南京大屠杀重要档案选编”丛书的第一本。该书将时任英国《曼彻斯特导报》驻华记者田伯烈《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英文史料原文出版并对外发行,有助于国际读者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促进史实国际传播。南京大屠杀期间,冒险留守南京的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贝德士保存了大量资料。他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美国传教士的书信、日记等文书提供给田伯烈,田伯烈据此写成《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该书后来成为东京审判起诉方的重要证据。该书中文版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发布会尾声,周峰馆长和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颜一平向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和青少年代表赠书。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