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更多简介 +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为方便科研人员全面快捷了解院级科技专项信息并进行项目申报等相关操作,特搭建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了解科技专项更多内容,请点击进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于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建于北京,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中国科大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是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与人文学科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始建于197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实行“科教融合”的办学体制,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共有、共治、共享、共赢,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独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简称“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201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上科大秉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办学方针,实现科技与教育、科教与产业、科教与创业的融合,是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人类围绕终极命题的探索,在科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努力下不断接近真相。眼下,一项重要发现为人们解答现代人类起源之谜提供了最新线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举行的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上发布了最新成果:中国科研团队2024在华龙洞遗址发掘出土了11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40余件石制品、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3种爬行类化石等。

  “这些最新发掘和发现表明,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大量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的重要古人类遗址,是探讨现代人起源及其行为方式的最理想地点。同时,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现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吴秀杰说。

  人类经历了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等阶段,在距今大约4万年前进化为现代人。在中国境内,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距今80万年的陕西“蓝田人”、距今70万年至25万年的“北京人”、距今约3万年至1万年的“山顶洞人”被发现,构成了一条中国乃至东亚大陆古人类演化基本脉络。而随着距今30万年的华龙洞遗址,特别是完整头骨化石被发现,这条脉络上添了一个重要标记。

  华龙洞遗址坐落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庞汪组,梅源山的南麓。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洞口,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远古的迷雾。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曾在此处修建羊圈时发现大量碎骨化石。2006年7月至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了首次发掘,发现了1枚人类牙齿、一些石制品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研究人员推测这里曾经是一个洞穴,将这个地点命名为华龙洞。“华”寓意中国,“龙”寓意祖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至今记得,那是2013年12月,数十位专家对华龙洞遗址进行了考察和评估,认为这个地点的发掘潜力很大,有可能会发现更多的人类化石。在2014年发掘的最后一天,施工人员在挖开一块巨石后,一个小洞口暴露出来了,华龙洞的“洞”终于重见天日。

  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至县文管所,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对华龙洞遗址进行了多次系统发掘,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超过80种的脊椎动物化石。

  其中,一件保存有眼眶和部分面部的头骨化石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刘武告诉记者,经吴秀杰研究员修理、拼接,并通过同位素测年、动物群组成分析及地层对比等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后,确认化石年代在30万年前左右,属于一个13岁左右的女孩,人们称她为“东至姑娘”。

  “发掘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是每个考古学家的梦想。‘东至姑娘’面部和下颌部已经开始向现代人演化,面部扁平、眼眶较高、头骨纤细化、出现了现代人标志性特征——下巴的雏形。”吴秀杰说,研究结果揭示了东亚大陆人类已出现向早期现代人演化的过渡趋势,这可能意味着现代人在东亚大陆的出现时间比我们之前所认知的要早10万年左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表示,华龙洞人属于一种从古老型人类向现代人过渡的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这项发现为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区域连续性和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24年12月5日,华龙洞遗址洞口近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摄华龙洞遗址远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华龙洞遗址洞口处(202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华龙洞遗址2024年发现的人类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华龙洞遗址2015年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及其复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人类围绕终极命题的探索,在科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努力下不断接近真相。眼下,一项重要发现为人们解答现代人类起源之谜提供了最新线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秀杰在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举行的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上发布了最新成果:中国科研团队2024在华龙洞遗址发掘出土了11件古人类化石,其中包括1件保存完整的足部跖骨,40余件石制品、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以及3种爬行类化石等。“这些最新发掘和发现表明,华龙洞遗址是继北京周口店遗址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大量石制品及哺乳动物化石的重要古人类遗址,是探讨现代人起源及其行为方式的最理想地点。同时,华龙洞人是迄今东亚地区呈现出智人(现代人)特征最多、年代最早的从古老型人类向智人过渡的古人类。”吴秀杰说。人类经历了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等阶段,在距今大约4万年前进化为现代人。在中国境内,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距今80万年的陕西“蓝田人”、距今70万年至25万年的“北京人”、距今约3万年至1万年的“山顶洞人”被发现,构成了一条中国乃至东亚大陆古人类演化基本脉络。而随着距今30万年的华龙洞遗址,特别是完整头骨化石被发现,这条脉络上添了一个重要标记。华龙洞遗址坐落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汪村庞汪组,梅源山的南麓。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洞口,如一盏明灯,照亮了远古的迷雾。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曾在此处修建羊圈时发现大量碎骨化石。2006年7月至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了首次发掘,发现了1枚人类牙齿、一些石制品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研究人员推测这里曾经是一个洞穴,将这个地点命名为华龙洞。“华”寓意中国,“龙”寓意祖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至今记得,那是2013年12月,数十位专家对华龙洞遗址进行了考察和评估,认为这个地点的发掘潜力很大,有可能会发现更多的人类化石。在2014年发掘的最后一天,施工人员在挖开一块巨石后,一个小洞口暴露出来了,华龙洞的“洞”终于重见天日。之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至县文管所,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对华龙洞遗址进行了多次系统发掘,累计发现约20个个体的古人类群体、4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制品和大量具有人工切割、砍砸痕迹的骨片,以及超过80种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一件保存有眼眶和部分面部的头骨化石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刘武告诉记者,经吴秀杰研究员修理、拼接,并通过同位素测年、动物群组成分析及地层对比等多种方法的综合研究后,确认化石年代在30万年前左右,属于一个13岁左右的女孩,人们称她为“东至姑娘”。“发掘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是每个考古学家的梦想。‘东至姑娘’面部和下颌部已经开始向现代人演化,面部扁平、眼眶较高、头骨纤细化、出现了现代人标志性特征——下巴的雏形。”吴秀杰说,研究结果揭示了东亚大陆人类已出现向早期现代人演化的过渡趋势,这可能意味着现代人在东亚大陆的出现时间比我们之前所认知的要早10万年左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表示,华龙洞人属于一种从古老型人类向现代人过渡的古人类,生存时间为距今约30万年,这项发现为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区域连续性和古老型智人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东至姑娘”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吗?华龙洞还埋藏着哪些秘密?更多的谜底尚待揭晓。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