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字标浙江制造”公共品牌“一带一路”蓝皮书》发布
1月19日,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浙江省品牌建设联合会和“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首次在杭州联合发布了《“品字标浙江制造”公共品牌“一带一路”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这是中国计量大学深度服务市场监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成果。
《蓝皮书》系统介绍了“品字标浙江制造”的实施现状及“品字标”在“一带一路”的建设现状,对实施“品字标”产生的效益和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品字标”走向“一带一路”提出了建设展望。据介绍,“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由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建设,拥有浙江省品牌建设联合会和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两大支撑平台,由高等院校、“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功能中心、专业性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共同参与建设,旨在为“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提供政策指引、法律保障、科研支持、技术服务、品牌展示、信息发布等服务。
“品字标浙江制造”是综合体现浙江企业和产品标杆形象的区域公共品牌。自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浙江制造”品牌以来,“品字标”已成为浙江一流企业和一流产品的代名词。
“品字标”品牌建设的标准体系为“A+B+C”结构,A、B、C分别是“好企业”标准、“好产品”标准和“好服务”标准。正如《蓝皮书》项目负责人、中国计量大学校长宋明顺教授所说:“‘品字标’意味着高标准、高质量,能促进品牌革新,巩固原有资产,甚至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地参与竞争,提升品牌价值,创造新的生命力。”比如,嘉善浦江缆索主导制定缆索“浙江制造”产品标准,获得“品字标”认证后,一家韩国采购商因其高标准而对该公司采取定向采购,公司销售额因此提升5%;浙江金盾风机在“品字标”认证后,国内市场份额由39%迅速攀升至51%。
《蓝皮书》认为,品牌能够提供信用背书,打消消费者疑虑。吸纳了美国UL、德国TÜV等多家国际一流权威认证机构共同组建而成的“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对符合“浙江制造”标准要求的企业和产品进行认证,为浙江企业走向国际国内市场提供了互认的“通行证”,减少了出口技术风险和市场壁垒,直接打通了国际、国内市场,实现了“一证走遍天下”。
《蓝皮书》指出,“品字标浙江制造”提升了浙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领企业从国内一流走向国际一流。台州市椒江区重点培育工业缝纫机、智能马桶、医药化工等特色产业,推动龙头企业以“品字标”为抓手抢占市场话语权。其中杰克控股集团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41.5亿元,首次超过日本重机成为缝制装备行业全球第一。在“品字标”的基础上推出的智能语音工业缝纫机,是改进后全球第一台会说话的缝纫机,产品实现操作去技能化,具备人机互动的对话功能,仅该项产品的年产值就高达5-6亿元。
宋明顺表示,“品字标浙江制造”有助于提升龙头企业国际影响力。以浙江省优势产业中的“第一”和“专精特新”企业中的“唯一”为重点,梳理出一批“拳头”产品、优势产品、成长型产品,建立“品字标浙江制造”培育梯队,结合“浙江制造”品牌训练营、“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县等载体,分批次实施精准扶持、分类指导,找差距、补短板,直至达到“浙江制造”标准水平。
《蓝皮书》分析指出,浙江省运用“标准+认证”手段打造“浙江制造”品牌,在全国率先构建以“区域品牌、先进标准、市场认证、国际认同”为核心的“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体系,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
以方太为例,2014年方太集团作为“品字标”首批试点企业,走上了“浙江制造”行业标准制定之路。当前西方传统油烟机更多是针对西方的烹调方式制定的,不能完全对接中国消费者需求。瞄准国内市场痛点,方太在结构上对油烟机进行重新设计,并将标准制定的重点落在用户体验上,“风魔方”侧吸式油烟机应运而生。专攻用户体验也让侧吸式油烟机的行业标准被重新定义,并很快获得市场认可,方太侧吸式油烟机的销售额近年来保持着近45%的年均增长率。
目前,“品字标”建设已初见成效,浙江全省拥有中国质量奖提名奖10家,浙江省政府质量奖企业32家,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园区”27个,浙江名牌2680个。一批高端浙货共同形成市场公认的高端区域公共品牌。
为持续推进“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和发展,自2020年起,《蓝皮书》将由中国计量大学牵头每年公开发布。据悉,该《蓝皮书》成功发布主要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标准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战略与实施路径研究”和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NQI项目“‘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路径及促进机制研究”支持。(通讯员王洪涛王伊米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陆健)
中国以19373.35位居全球第一,美国为17610.47,前10名还包括德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加拿大、瑞士和印度。
自2008年起,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3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分类学专家对每条数据进行审定确认,最终汇编成《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2日,青海省林草局正式对外发布《青海植物名录(2022版)》。该名录对于学术研究、政策制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保护、科学普及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至2023年5月,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全国巡展已实施12年,科普大篷车项目已实施23年,两个流动科普项目累计服务公众超过5亿人次,有力促进了我国科普公共服务均等化。
截至目前,“数字文物库”文物总数超过10万件,浏览量超3300万次,是故宫博物院官网上最受公众欢迎的数字产品
最新发布的自然指数数据显示,中国作者在2022年对高质量自然科学研究做出了最大贡献,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份额首次排名第一,超过美国。自然指数分析的数据显示,从2022年1月到12月,中国作者的“贡献份额”为19373份,排名第一;美国为17610份。
生态环境部于近日印发《关于深入开展2023—2024年黄河流域固体废物倾倒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
量子芯片运行对温度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如何实时监测温度变化,了解制冷机运行状态?近日,记者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国产量子计算超低温温度传感器研制成功,并已投入国产量子计算机中使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于21日在京联合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3》和《2023全球粮食政策报告》。
站在数米高的“海牛Ⅱ号”面前,这个身量精瘦、满头白发的“小老头”有点不起眼。带着“海牛家族”,他用了30多年时间,实现了我国海底钻机装备与配套地质钻探技术的突破、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跨越。
光明日报北京5月18日电 记者晋浩天从北京大学获悉,由该校牵头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的两个项目——“激光驱动的天体现象实验室模拟研究”和“基于超快强激光超高时间—空间—能量分辨技术及应用”项目日前正式启动。
5月17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5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截至目前,箭载导航与位置报告装备已多次保障火箭回收任务,能够有效提供重要定位通信支撑,这为后续持续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5月18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在北京发布《2023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介绍,2022年北斗应用总体规模仍在稳步提升,北斗规模化应用正在全面开启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篇章。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活性胶体系统,其中活性胶体粒子用光谱特征染料编码,形成光致变色胶体群。与现有的变色材料不同,这种光致变色是基于光诱导的活性胶体混合物的垂直相位分层,即现有组分的重新排列,而不是生成新的发色团,因此更加可靠和可编程。